2020年12月16日,中国神经科学学会公布了2020年度“中国神经科学重大进展”科学研究项目,此六项研究积极的推动了神经科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充分展示和宣传神经科学领域的重大科研成果,在此6项神经科学研究中,我们注意到《利用中文语言研究“植物人”大脑意识水平》使用高密度脑电技术开展科学研究,该项研究成果充分验证了高密度脑电技术在神经科学研究中的优势性。
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内眼动追踪研究的水平,促进各单位或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师范大学心理与行为研究院、天津市普通高校社会科学实验室、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中国心理学会眼动心理研究专业委员会、北京博润视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第八届眼动追踪技术应用线上研讨班”。
以往研究发现,疼痛诱发的gamma频段高频振荡信号(gamma band oscillations,GBO)是最能客观反映疼痛程度的特异性生物指标之一(Hu &Iannetti, 2019; Peng et al., 2018)。然而,GBO的神经起源一直以来存在较大争议:有些研究提示,GBO可能来源于初级躯体感觉皮层(primary somatosensory cortex,S1)(Peng et al., 2018; Zhang et al., 2012),而另一些研究则支持GBO起源于初级运动皮层(primary motor cortex,M1)(Schulz et al., 2012)。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研究多借助脑电技术研究GBO的特性,但脑电空间分辨率低,难以明确GBO的脑内神经电生理活动基础。
由PST开发的、兼容E-Prime 3.0的EyeLink插件已经开始发售。该工具包允许用户使用E-Prime图形编程对象来设计和编制EyeLink实验程序,包含E-Prime与EyeLink连接所需的所有功能。